與學鋼琴的朋友聊起「最讓人頭痛」的作品,十有八九會提到李斯特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誰能想到呢,這位動輒引得女粉絲興奮暈厥的翩翩貴公子,竟在四十二歲那年寫下如此宏大且富哲思的作品,與他之前那些精巧華麗的鋼琴小品相比,幾乎全無相似處。
這首高難度奏鳴曲如今固然已成為古典音樂世界最偉大的鋼琴作品之一,然而,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它新近面世的時候,獲得的竟是極端兩極化的評價:舒曼的鋼琴家太太克拉拉以及布拉姆斯的好友漢斯立克都覺得這首作品古怪空洞、不知所云,可彼時新音樂的倡導者華格納聽過後,親筆寫信給李斯特,稱這作品偉大、博愛、高尚,「超越所有的信仰」。
華格納固然有些言過其實,但李斯特在這首作品中傾注的心血和思考,足以令到後世鋼琴家花費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時日揣摩並體會。這首曲子非常吸引人的一點在於它的高低起伏十分強烈:奏至激越處排山倒海,細膩段落又宛若戀人間溫柔細語。不過,對於李斯特這樣的drama king來說,如此巨大的反差應是信手拈來吧。
不時有技藝超群的鋼琴家在獨奏會現場挑戰這首驚世駭俗的作品,例如即將在本月18日來港演出的韓國90後鋼琴家韓智浩(Chi-ho Han)。這位二十五歲的鋼琴家真是藝高人膽大:下半場演奏李斯特這首極耗體力的大篇幅作品,上半場竟要演奏另一首同樣令到不少鋼琴家惴惴難安的曲目——貝多芬「錘子」鋼琴奏鳴曲。
說來也巧,這兩首作品固然都是技巧艱難,彼此之間還有一處微妙關聯:「錘子」於1818年寫成之後,半個世紀過去竟找不到有能力詮釋它的鋼琴家,直到李斯特出現,才稱得上是第一位能順暢演奏此曲的獨奏家。貝多芬曾說:「現在終於有一首足夠五十年之內的鋼琴家忙碌的作品了。」
果不其然。
將貝多芬和李斯特的大部頭傑作放入同一場音樂會,韓智浩卻說自己根本不想炫技,這著實有些出人意料。他告訴我,之所以選擇這兩首作品,並非因為它們有多難,而是因為在那些音符背後,隱藏的是音樂家對於生命、對這世界的理解與關懷。
「每當我聆聽並演奏這些作品的時候,我總會深受感動,並感恩於這樣美的音樂能出現在我的生命裡。」韓智浩六歲開始學琴,起初只是當成愛好,直到十一歲那年某次現場聆聽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才終於發覺:音樂將註定成為他生命中的靈感之源。
從那時起,他打定主意要成為一名鋼琴家,為此不惜離開故鄉前往德國求學,一來希望找到最好的老師,二來也期待在貝多芬和巴赫的故鄉生活得久了,能幫助他更好地領悟德奧音樂的神髓。在他眼中,從大都市首爾搬去德國小城埃森(Essen),遠離繁華鬧嚷,身處安寧素樸之地,對於他的音樂風格以及生活態度都是不小的影響。
問他最喜歡的鋼琴家是誰,本以為他會提到那些同樣熱衷高技巧曲目的前輩,結果他竟說出Sokolov和Piotr Anderszewski的名字,想必是這兩位音樂家近乎隱士的作品讓這個韓國年輕人想到東方傳統文化中的靜、簡與留白吧。
我倒是很好奇,究竟這位崇尚素樸簡白的年輕人將如何演奏這兩首奔放恣肆、極富個性的傑作呢?